根据《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》,日最高气温≥40℃应停止室外作业,用人单位需支付高温津贴(每人每月240元至300元不等)。未执行高温假且未发放补贴属于违法行为。
劳动者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权益:首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整改要求,若协商无果,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;同时保留高温天气记录、工作安排证明等证据。高温环境下作业可能引发热射病等重症,企业必须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。
一、法律依据与政策解读
高温作业标准
- 国家规定:日最高气温≥40℃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;≥37℃应缩短连续作业时间,并避开午后高温时段。
- 山西标准:参照国家基准执行,吕梁市属高温易发区,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。
高温津贴发放规则
地区 发放月份 津贴标准(元/月) 发放条件 山西 6-8 月 240-300 室外作业或无法降温的室内环境 上海 6-9 月 300 同上 广东 6-10 月 190-300 分工种差异化发放 违法后果
-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责令改正,并处2000元至2万元罚款;
- 情节严重者列入“黑名单”,影响企业信用评级。
二、劳动者维权路径
协商与投诉
- 直接与单位负责人沟通,引用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2条要求改善条件;
- 向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书面投诉材料(含身份证明、劳动合同、考勤记录)。
仲裁与诉讼
- 若投诉无效,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,主张补发津贴及赔偿金;
- 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,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。
应急保护措施
- 高温天气下突发不适,立即停止工作就医,保留医疗记录作为工伤认定依据;
- 单位拒不停止高温作业,可拒绝上岗并报告监管部门。
三、健康风险与防护建议
高温危害分级
- 轻度:中暑先兆(头痛、眩晕);
- 重度:热射病(核心体温>40℃,死亡率超50%)。
个人防护策略
- 物理防护:穿戴透气防晒衣物,佩戴遮阳帽;
- 补水原则: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300-500ml;
- 紧急处理:出现意识模糊立即移至阴凉处,用冷水浸湿衣物降温。
企业责任清单
- 提供通风设备、遮阳设施及防暑药品;
- 安排轮班制度,减少连续作业时长;
- 定期开展中暑急救培训。
综上,劳动者面对违规行为时需主动运用法律武器,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。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,将劳动者健康置于首位,避免因短期利益损害员工生命安全。
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