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,无法仅靠单一方法治愈。
11岁儿童出现躁狂症症状,必须由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与诊断,其治疗是一个需要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长期综合管理过程,旨在控制急性症状、预防复发、促进社会功能恢复,并最终帮助患儿回归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。治疗需严格遵医嘱,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 。
(一) 核心治疗手段
药物治疗:这是控制急性躁狂发作的核心方法,通常起效较快 。主要药物包括第二代抗精神病药(SGAs)和情绪稳定剂(MSs)。
-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(如利培酮、喹硫平、阿立哌唑等)常作为一线选择,因其对控制躁狂、激越和精神病性症状效果显著 。
- 情绪稳定剂(如丙戊酸钠、锂盐等)用于稳定心境,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 。
- 有时会根据病情联合用药。药物选择需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决定。
以下是儿童躁狂症常用药物类别对比:
对比项
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(SGAs)
情绪稳定剂 (MSs)
主要作用
快速控制躁狂、激越、幻觉、妄想等症状
稳定情绪,预防躁狂和抑郁的复发
常用代表药物
利培酮、喹硫平、阿立哌唑、奥氮平
丙戊酸钠、锂盐、卡马西平、拉莫三嗪
起效速度
通常较快,数天至一两周内可见效
相对较慢,可能需要数周才能达到稳定效果
主要副作用
体重增加、代谢综合征(如糖尿病)、锥体外系症状(如震颤)
胃肠道不适、震颤、脱发、甲状腺功能异常(锂盐)、肝功能影响(丙戊酸钠)
监测要求
需定期监测体重、血糖、血脂、心电图等
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、肝肾功能、甲状腺功能(锂盐)等
心理治疗: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,贯穿治疗始终,尤其在症状缓解期更为关键。
- 认知行为疗法(CBT):帮助患儿识别导致情绪波动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触发点,学习更健康的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技巧 。
- 家庭治疗:指导家长改善沟通方式,减少家庭冲突,建立支持性的家庭环境,并学习有效的行为管理策略 。
- 心理教育:向患儿及其家庭普及双相情感障碍的知识,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依从性 。
- 社会技能训练:帮助患儿改善社交能力,更好地融入学校和同伴群体 。
生活方式与环境管理:为治疗提供基础支持。
- 规律作息: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至关重要,睡眠紊乱是躁狂发作的重要诱因 。
- 饮食管理:保持饮食均衡,避免摄入过多含咖啡因或刺激性的食物饮料 。
- 减少压力:识别并尽量避免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的压力源。
- 安全环境:在躁狂发作期,确保环境安全,防止患儿因冲动或攻击行为而受伤。
(二) 治疗目标与长期管理
- 急性期目标:首要目标是快速、安全地控制躁狂症状,恢复基本的社会功能。对于症状严重者,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。
- 巩固与维持期目标:在症状缓解后,继续治疗以预防复发,促进全面的功能康复,使患儿能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社交生活 。这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。
- 长期管理:强调定期随访,即使症状消失,也需遵医嘱复诊,评估病情和药物副作用 。家庭支持和学校理解是长期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。
综合治疗的成功依赖于早期诊断、规范治疗、家庭的积极参与以及对共病(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)的有效管理 。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,多数患儿的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,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。
精彩评论